• <input id="kiiqm"></input>
  • 瓊崖革命紀念園 烽火歲月多崢嶸


           在革命戰爭時期,瓊崖人民同仇敵愾,流血犧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換來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歲月。在此過程中,海南少數民族同胞、瓊崖婦女、海外僑胞自發形成的革命力量,事跡可圈可點,精神可歌可泣。

      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海南日報社聯合海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走訪海南重要革命紀念園,復盤紅色故事,重溫紅色精神。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瓊花綻瓊崖 巾幗精神代代傳

      在中國的革命歷程中,女性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中,紅色娘子軍更是成為女性勇于創新和英勇堅韌的象征。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位于瓊海市嘉積鎮,是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而建設的紅色紀念場所,紀念園于2000年5月1日建成,主要設施有紅色娘子軍紀念館、紅旗廣場、和平廣場、南府館以及游客中心等。

      2023年9月23日,紀念園重新修繕竣工并免費對外開放。一年來,入園總人數約41.4萬人,講解服務2479場,其中研學131批次,共計48174人?!霸谶@里,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紅色娘子軍那種堅定信念、英勇無畏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更加珍惜和銘記這段光輝的歷史?!杯偤J悬h史研究室原主任謝才雄說。

      走進紀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和平廣場。廣場正中,一座巨大的雕塑以女子軍的竹笠、軍號、和平鴿和砸斷的鎖鏈為元素,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象征著女戰士為和平與自由而戰的堅定信念和勇氣。

      繼續前行,廣場的西側矗立著一尊紅色娘子軍戰士的雕像,展現了紅軍女戰士巾幗英雄的氣概。紅色娘子軍紀念館內陳列著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照片,詳細介紹了紅色娘子軍的成立背景、發展歷程和戰斗事跡。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公共服務部負責人李旭講述,1931年5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軍特務連在樂會縣第四區(今瓊海市陽江鎮一帶)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第一支成建制女子軍連隊,被稱作“紅色娘子軍”。

      1931年6月,駐樂會縣中原墟的國民黨反動民團武裝,對“樂四蘇區”進行騷擾。我紅三團決定消滅這股敵人,女子軍特務連參加戰斗。

      女子軍連按作戰計劃,佯裝退卻,誘敵深入。經過一個小時的戰斗,斃、傷敵軍20余人,俘敵“剿共”總指揮陳貴苑和中隊長陳傳美等70多人,繳獲長、短槍90多支。女子軍連機智勇敢地配合紅軍主力英勇作戰的事跡受到根據地軍民的贊揚。從此,“紅色娘子軍”的英名威震瓊島。

      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梁振球告訴記者,女子軍特務連的同志絕大多數是農村青年婦女,除了參加中原墟戰斗,還先后參加了紗帽嶺伏擊戰、火燒文市炮樓、文魁嶺保衛戰等戰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她們爭取人權、反對壓迫、向往自由,積極要求參軍參戰,‘扛槍為人民’的壯舉,充分彰顯了她們勇于追求的品格。”

      2023年,面貌一新的紀念園除了增添了一座娘子軍戰士頭像雕塑《曙光》及《刻苦訓練》《軍民情深》《艱苦生活》《英勇戰斗》4組反映娘子軍戰斗、生活歷程的群像雕塑外,《戰地瓊花——紅色娘子軍紀念館主題陳列》內容更加豐富,展示更加多樣,宣傳效果也更佳。

      紀念館中記錄了女子軍特務連以她們的青春熱血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 :1932年8月,女子軍特務連第二班掩護其他同志撤退,全班8位戰士在彈藥斷絕的情況下,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最后全部犧牲在陣地上;這個英雄集體,從成立到解體的一年零六個月,參加戰斗50多次,有19位戰士英勇犧牲;女子軍第一、二連解體后,連長、指導員等7人被捕入獄,先后押送陽江、中原、府城監獄等地。直至1938年10月國民黨廣東當局迫于全民族抗日壓力才將她們釋放。

      讓李旭最為感動的是,女子軍老戰士王運梅,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100歲高齡時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是中共黨史上百歲申請入黨第一人,也是至今唯一一人。

      謝才雄長期從事紅色娘子軍研究。他告訴記者,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以“紅色娘子軍”命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多角度、藝術性地塑造了娘子軍戰士的光輝形象,豐富了紅色娘子軍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人們認識海南、了解海南革命的一張紅色名片。

      白沙起義紀念園

      赤旗卷白沙 少數民族群眾一心跟黨走

      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五峰如指,聳立在寶島海南的中央。巍巍群山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白沙起義紀念園內,烈士紀念塑像巍然屹立著,讓人肅然起敬。

      81年前,為反對國民黨頑固派壓迫,黎族領袖王國興帶領黎族人民發動“白沙起義”,這一壯舉不僅為瓊崖特委開辟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和解放海南島創造了有利條件,更開啟了黎族人民跟著共產黨走的革命新路。

      白沙起義紀念園于1987年9月動工興建,1988年11月建成,園內設有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廣場、休息亭。紀念碑正面鐫刻著“白沙起義的英烈們永垂不朽”12個大字。

      每逢重要節日前后,各地各單位都會組織黨員干部群眾前往紀念園,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白沙起義紀念園內設有紀念館,通過實物、圖片、文字等形式,系統介紹了白沙起義的光輝歷史。銹跡斑斑的粉槍、木制的黑色弩弓、彎彎的牛角號……到訪紀念館,一件件文物藏品安然陳列在玻璃櫥窗中。

      1943年8月12日,拂曉前的深山黎寨,平靜之下暗流涌動。伏耳聽見雞鳴二遍,來自白沙、元門、牙叉等鄉的4000多名黎族苗族群眾,手持粉槍、弓箭、鉤刀和鋤頭、木棍,如同決堤之水般朝國民黨頑固派沖殺而去,發動“白沙起義”……起義軍攻打國民黨白沙縣政府駐地,首戰旗開得勝。

      時光回溯至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日軍鐵騎踐踏瓊島,為保存實力,瓊崖的國民黨當局龜縮至五指山山區一帶,欺壓手無寸鐵的黎族苗族同胞。

      王國興此時挺身而出,決心帶領黎族同胞拿起武器反抗。大家一致推選王國興為全縣起義總指揮。王國興說:“為解救鄉親們,為報仇雪恨,大家同生共死,殺盡‘國賊’,絕不背叛!”

      “王國興從黎族頭人到起義總指揮是一個很不尋常的轉折?!迸c王國興有深入接觸了解的作家中元秀曾評價:在黎族人民遭到空前災難之時,王國興懷著對人民群眾無比深厚的感情,為解救民族苦難,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非凡的智慧率眾起義,以簡陋的原始武器抗擊全副武裝的敵人。

      白沙起義紀念園管理站站長蔣自彪講解,1942年,王國興多次召集各保保長秘密商議起義事宜,最終決定于1943年8月17日揭竿起義。然而距離約定的時間還有5天,白沙一區的男女老少們出于形勢所迫,實在忍無可忍,提前打響了第一槍。至此,以黎族人民為主、有苗族群眾參與的白沙起義終于拉開序幕。

      1943年8月12日至8月26日,白沙各區參加起義作戰的黎族苗族同胞達兩萬多人次。歷經半個月的激戰,駐在白沙縣境內的國民黨軍政機關和部隊被全部趕出,起義取得初步勝利。

      9月下旬,國民黨頑固派糾集兵力,向白沙反撲。因敵強我弱,糧食、彈藥困難,起義隊伍只好撤到鸚哥嶺、什乒山一帶堅持斗爭。10月,王國興召集各個首領開會,商討對策。大家一致認為,共產黨好,只有找到共產黨,才能走出困境。于是多次派出人員分頭尋找。吉有理、王文聰、王高定3人歷時一個多月,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今儋州木排找到了中共地方組織領導人,舉行了“歃血結盟”儀式。爾后,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和王國興在澄邁縣的六芹山又舉行了結盟儀式。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長鄭達峰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白沙起義從自發的斗爭轉變為自覺的斗爭,對我黨創建五指山中心根據地和解放海南起了巨大的作用。

      歲月見證著黎村苗寨的變遷,如今來到王國興的家鄉番響村,會看到一幢幢淡黃色的小樓房,嶄新的籃球場、主題公園及文化廣場掩映在群山之下,不遠處便是白沙起義紀念園。

      華僑回國抗戰紀念園

      赤子僑心饋桑梓  血灑抗戰保家園

      抗日戰爭時期,大批瓊籍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毅然歸國回鄉,或冒險穿過日軍的海陸封鎖線,回到戰火紛飛的瓊島參加抗戰,或載著抗日軍需物資奔馳于崎嶇陡峭的滇緬公路。

      如今,在??谇嗌倌昊顒又行膹V場,《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和《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兩尊瓊僑抗日紀念雕像,將那一段崢嶸歲月鐫刻成了永恒,見證著無數華僑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再會吧,南洋。你海波綠,海云長,你是我們第二個故鄉……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边@是雕像下方鐫刻的《告別南洋》的部分歌詞。

      廣大華僑毀家紓難積極支援祖國抗戰,以各種方式融入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9年,日軍侵占瓊島。日軍鐵蹄踐踏祖國大地,流寓遠方的瓊僑無不義憤填膺,制花義賣、戲劇義演、商店義賣……瓊籍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以各種方式輸財助戰,一時間大批金錢和藥品、醫療器械、衣服、棉被等物資被送至故國家鄉,極大緩解了抗日前線物資匱乏的問題。

      但眼看國土大片淪陷、同胞慘遭戮辱,光是籌款捐物又怎夠?愛國瓊僑們開始著手準備回國返鄉抗戰事宜,于1939年1月在香港組織成立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而次月日軍侵瓊消息的傳來,更讓他們一刻也不愿再等待。

      1939年夏天,由香港、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共252名華僑、港澳同胞組成的“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在符克、符思之、陳琴、梁文墀等人的帶領下,分5批成功穿越日軍的海陸封鎖線,回瓊與瓊崖人民一道參加抗戰。

      海南省史志館館長游憲軍說,服務團回到戰火紛飛的家鄉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立刻投入戰斗,是發動民眾抗日救國的宣傳隊,是給抗日軍民送醫送藥、把戰場救護作為重點的醫療隊,是聯系海外僑胞、爭取僑援的工作隊,是扛槍上戰場的戰斗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指的是,1939年至1945年期間,響應祖國號召,從南洋回國參加抗戰服務的華僑司機和修理工。

      1939年,中國半壁江山淪陷日寇之手,沿海各個港口都被日軍所封鎖,新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抗戰時期中國對外的唯一國際通道,國 際援華物資只能從這條公路輸送,滇緬公路成為抗戰“生命線”。當時國內急需大批汽車司機和機修人員。

      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從南洋各地招募一批華僑汽車司機和機修技工,他們放棄在南洋的優渥生活,毅然回到祖國,舍生忘死地奮戰在滇緬公路上搶運兵員、運送戰略物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組雕作者、省雕塑藝術學會會長陳學博介紹,在3200余名南僑機工中,海南籍南僑機工達800多人,占總人數1/4,他們當中不少人甚至從未在中國生活過,但只要祖國需要,則義無反顧地唱著《告別南洋》壯歌,回國抗戰。直至抗戰結束,將近一半的海南籍南僑機工已經犧牲,長眠在滇緬路上。

      海南省僑聯主席梁謀說,南僑機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在南僑機工回國抗戰85周年之際,我們要弘揚南僑機工精神,引導我省僑聯干部和僑界群眾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海南自貿港建設。

      “眼前的組雕作品包含兩座花崗巖雕塑,高均為7.7米,意為‘7月7日’,作品分別展現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英勇抗戰的形象?!泵康街匾澣眨悓W博總會向到訪的游客回憶組雕中《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石雕創作背后的故事。

      2012年3月起,陳學博專程赴海南瓊海和云南各地,以及滇緬公路邊境進行采風。陳學博采訪了海南南僑機工吳惠民、云南南僑機工羅開瑚和翁家貴。在與三位老機工的接觸中,陳學博收獲了不少創作靈感?!拔蚁M柚@樣一組作品,表現南僑機工及海南華僑愛國、團結的精神。”2013年,兩件雕塑作品落地,并獲得該年度全國優秀城市雕塑建設項目獎。

      陳學博介紹,《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雕像上,兩位南僑機工并排而立,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視前方,身穿制服,手握工具。他們的腳下是崎嶇陡峭的滇緬公路,一輛輛汽車沿路而上,公路下面是波濤洶涌的怒江。雕塑上還刻有惠通橋、鷹嘴崖,以及南僑機工的徽章和歌曲《告別南洋》的部分歌詞。《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雕像有3個人物,分別展現的是指揮者(宣傳者)、醫務工作者與戰士。

      如今,矗立在海口市濱海公園內、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修建的這兩座雕塑,雄偉壯觀,不僅是紅色基因的載體,更是紅色教育的課堂,到此地瞻仰、參觀學習的人們絡繹不絕。

    本文Hash:df847029db178a40b75e2b58a90872a8566e523e

    聲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