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海南“村VA”賽場上,一支特別的隊伍讓文昌鄉親們紛紛駐足——遠渡重洋而來、只為一睹排球盛事的馬來西亞瓊籍鄉親們帶來“二十四節令鼓”表演,為場上的隊伍擂鼓助威。這種孕育自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文化結晶,令文昌鄉親們既覺好奇、又感熟悉,鼓聲隆隆、奮發不絕,竟引得本地鄉親的鼓隊也擂起文昌特色的鼓點,一時間,鼓聲、呼聲、笑聲共鳴協奏,賽場上熱鬧非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是瓊籍華僑華人的重要聚居地,旅居新馬的瓊籍鄉親們在帶去故鄉海南的文化時,更在居住國孕育、發展出了如二十四節令鼓一般獨一無二的華僑華人文化結晶。中秋將至,遠在海外的瓊籍鄉親們也將以獨屬于他們的方式,在同一輪明月的照拂下,與故鄉的人們一道慶祝團圓、共度佳節。
憶苦思甜 民謠、酥鹽餅和芋頭
“八月十五中秋期,子欲食餅父無錢,父便打子子便哭,子哭父也哭……”
一首童謠,是馬來西亞瓊籍僑領林秋雅與中秋有關的最深刻的記憶。這首童謠是林秋雅的母親用文昌話口口相傳與她。斯人已去,每逢中秋,她仍會將童謠與后輩傳唱,將老一輩艱辛歲月的記憶與憶苦思甜的精神代代相傳。
近代以來,大量海南人為躲避天災與兵亂、謀求安定的生活,不得不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船、散落于世界各地旅居。這其中,馬來西亞便是一個重要的去處。遠赴新馬旅居謀生的瓊籍鄉親,最開始多從事社會地位較為低下的工作,如膠工、司機、小餐館掌柜等等。經過百年的不懈奮斗,瓊籍鄉親們漸漸積累起財富、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深度參與當地經濟政治活動與社會生活,漸漸在當地成為重要社群。
然而,有關艱苦奮斗的記憶并未從瓊籍鄉親們的記憶中消失,而是融匯于當地華人社會的習俗與生活,在點滴中勾連起鄉親們對過往的懷念和敬畏。林秋雅家中世代相傳的民謠便是最好的例證,而民謠中傳唱的“餅”,是新馬瓊籍鄉親的又一個憶苦思甜的記憶載體——酥鹽餅和芋頭。
酥鹽餅皮薄餡薄、味道單一,簡單的油紙包裝內,往往藏著六頭(頭即個,量詞)甚至八頭餡餅——這意味著每一塊餅都被分得更薄、更輕。然而,這份不討喜的餅食仍在新馬地區流傳至今,它折射了新馬華僑在艱苦歲月中的普遍心態:哪怕日子艱難,中秋時分也要有能擺上臺面、慶賀團圓的月餅。于是,粗糙但量大、味寡亦可食的酥鹽餅似乎就成了沒有選擇的選擇。而那些連酥鹽餅也吃不起的鄉親們,則另辟蹊徑,以蒸煮的芋頭代替餅食,還以歌謠打趣:“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歡喜有人愁,有錢之人食月餅,無錢之人食芋頭……”
時至今日,許多生活富足的鄉親們仍沒有撤下餐桌上的芋頭,新加坡瓊籍鄉親們還會備起個小味薄的酥鹽餅,個中緣由,都繞不開華僑華人們“憶苦思甜”的精神共鳴。
佳肴美饌 從供桌到餐桌
敬祖與團聚,是中秋佳節繞不開的主題。
新馬地區瓊籍鄉親同樣以敬獻“三牲”以表達對先人的敬拜和懷念。在中國許多地方,三牲通常指的是羊頭、豬頭和牛頭,其中又有大三牲(通常指羊、豬和牛,多用于敬天、祭祖)和小三牲(通常指雞、鴨和兔,多用于小型敬拜)之別。然而,馬來西亞瓊籍鄉親的供桌上,仍舊保留著來自海南的 習俗,以整雞、大塊豬肉和鮮魚作為三牲敬拜先人。
雞、豬、魚在海南人的飲食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雞為甚。馬來西亞瓊籍鄉親基本保留了海南本土對雞的處理方式:以滾水同煮雞肉和豬肉,雞血、雞雜等下水則在雞肉將熟時下鍋,以保證同時出鍋。雞肉以雞閹為上,雞鸞次之,要煮至雞骨尚見紅、雞血成大塊,再將雞血置于雞背、雞雜置于雞腹內或雞身側,均勻地在雞血與雞背上撒一把粗鹽,將雞身整理齊整、便可擺上供桌、祭拜祖先。祖先“享用”之后,雞、豬、魚三牲又會被鄉親們“請”下供桌、細細斬件、擺上餐桌,成為今人們可口的佳肴?!按篌w而言,馬來西亞華僑的中秋餐飲佳肴與海南本土幾無不同,只不過在吃雞肉時,海外的鄉親們更愛蘸生姜和尖椒舂制的濃稠醬料?!比A僑華人文化研究者鄭翔鵬介紹。
在華人華僑的餐桌上,還有一道特別的“黃梨炒豬皮”尤其受歡迎:過油、曬干再泡發的豬皮以油炙香,再與蒜片、青紅椒、新鮮黃梨(亦即鳳梨)同炒,待豬皮吸足芡汁、素菜附上葷味,酸甜適口的黃梨炒豬皮便可得。鄉親們鐘愛此菜,因其有遍地黃金的好意頭,如果仔細觀察,不少人家還會將未經調味的雞雜下鍋同炒,這也是南洋華人勤勞節儉的寫照——事實上,黃梨炒豬皮的原型該是黃梨炒魚鰾,但魚鰾名貴、好貨難求,許多人家舍不得擲重金購買,因而,黃梨炒豬皮便順理成章地“占領”了鄉親們的餐桌,成為這一方水土上生活的海南鄉親們獨特的味覺記憶。
融會貫通 海外華僑華人的節慶活動
中秋佳節,馬來西亞華人的住家中,常能看見孩童提著五彩的燈籠四下奔走嬉鬧。這便是當地中秋有名的“提燈籠”民俗。
提燈籠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中國人表達喜慶的象征。湖廣一帶,早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痹隈R來西亞,不同籍貫帶來的獨特習俗交融貫通,又漸漸演變成了當地特色獨具的新風俗、新文化。提燈便是其一。
除提燈籠這類民間自發的活動外,在新加坡,每逢中秋,燈籠游行、巨型燈展、國際燈籠制作比賽、傳統京劇表演、月餅群英會、賞月詩會、猜燈謎等一系列頗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集會活動便會次第展開。其中,又以燈謎最為重要:人們在燈籠上懸掛謎箋,讓大家一邊賞燈、一邊猜謎,為中秋平添幾分趣味。雖然猜中燈謎只有一份小小的禮物,但愛猜謎的人不在乎獎品,猜出謎底便是最大的滿足。
為了將來自故鄉的傳統與習俗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新加坡還成立了燈謎協會,燈謎協會編寫英文燈謎、出版燈謎叢書、舉辦國際燈謎比賽等。
本文Hash:c252a00ced85a105bbd03f77167580a7075df5c2
聲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