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kiiqm"></input>
  • 秉承“三生”共融理念 雨林秘境 可親可近

          

            瓊島腹地,雨林蓬勃萬物生長。

      廣袤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約占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范圍涉及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東方、保亭、陵水、樂東、萬寧9個市縣,連通了五指山、霸王嶺、鸚哥嶺、尖峰嶺、吊羅山5個片區。

      近年來,海南秉承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理念,從生態搬遷騰出空間讓雨林自然恢復,到因地制宜補種本土林木、清退水電站設施等進行人工修復,讓這片生態秘境變得更可親、可近。

      用心呵護

      珍稀物種頻頻“上新”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片區電子圍欄監測區域內,每當看到畫面里出現海南孔雀雉、海南麂、豹貓、椰子貓等珍稀野生動物的蹤影,監測人員就會一一把視頻下載進行存檔。

      為掌握珍稀野生動物的分布與資源狀況,近幾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尖峰嶺分局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開展合作,在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科研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下,在尖峰嶺林區布設100多臺紅外相機對區內的野生動物進行調查監測。今年6月,布設在尖峰嶺深山腹地的紅外相機拍到一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穿山甲正在倒伏的腐木里翻找白蟻等食物,可以看出,這只穿山甲行動靈活,鱗甲整齊完整。尖峰嶺分局高級工程師莫世琴介紹,在尖峰嶺片區存有穿山甲小種群,且呈現多地分布態勢。

      “我們盡可能地減少人員進山,侵擾少了,山林里難得一見的珍稀野生動物就更活躍了?!奔夥鍘X分局副局長楊世彬介紹,早些年,在廣袤的雨林里,護林員及科研人員只能依靠一趟趟“徒步丈量”,獲取的各種監測信息相對有限;而且,不同于植物,雨林的野生動物對人類十分警覺,再加上它們行蹤不定,即便是長時間蹲守,也難以見到“真容”。

      如今,除尖峰嶺外,在五指山、霸王嶺、吊羅山等智能監測大屏幕上,全天24小時監測畫面實時呈現,值班人員點擊鼠標鍵盤間即可隨時切換多角度的監控畫面,拍下了不少野生動物十分鮮活的棲居場景,既有利于“有圖有真相”地監測動物活動,也為常態化開展熱帶雨林生態系統、重點物種棲息地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提供權威依據。

      以尖峰嶺為例,該分局已聯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在轄區建立珍稀瀕危野生哺乳動物120個監控布控點,開展對中華穿山甲、圓鼻巨蜥等珍稀瀕危動物監測;在與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合作布設的60臺紅外相機中,也監測到中華穿山甲、海南孔雀雉等珍稀動物的活動影像,還與海南師范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魚類及兩棲爬行動物的監測研究等。

      除此之外,自2019年以來,在五指山、霸王嶺、吊羅山等轄區分局,信息化巡護管理平臺還銜接每一名護林員的專用手機,可以實時查看每一次巡山護林的時間、路線等,實現對巡護工作的規范化、信息化管理。

      在用心呵護與監管下,海南熱帶雨林還新發現了中華瞼虎、尖峰水玉杯、海南小姬蛙等新物種,數量已達50余種,其中不乏霸王嶺天麻、廣橢牛齒蘭等“極小種群”,海南熱帶雨林生態環境整體呈現持續向好的態勢。

      搬遷“讓地”

      騰出棲居新天地

      在雨林深處,珍稀物種持續“上新”,離不開居住在雨林腹地村民的一輪又一輪“讓地”搬遷。

      “剛收完哈密瓜、玉米等,天氣也轉涼了,我們正在抓緊時間招工整地種植紅托竹蓀了!”寒露剛過?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菌菜輪作基地大棚里,主管符國華已開始安排人手忙著新一輪菌菇種植。

      這里驅車至縣城約4公里。2021年元旦前,符國華等118戶村民從位于鸚哥嶺腹地的南開鄉原高峰村整村搬遷至新址,不僅住進了59棟嶄新的兩層聯排民居,人均還獲補償5畝可開割的橡膠林,并在政府的幫扶下干起了新產業——以這一菌菜輪作基地為例,從第一年“小試牛刀”的大約50畝,再擴大到如今的160多畝,有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在基地大棚外,有關部門還引導村民在橡膠林下種植了數百畝虎奶菇等菌菇,農戶的腰包也日漸漲鼓了。

      再移步至五指山市通什鎮生態搬遷村莊龍慶新村,120余戶從五指山雨林深處搬遷出來的群眾對新居生活十分滿意,近日,喬遷新居一年的村民們已如愿地領到了“紅本本”——不動產權證?!霸诔菂^統一建設安置房屋、做好青苗補償、安排公益崗與就業培訓,允諾村民在5年內回村采收盛產期的經濟作物……”五指山市林業局局長張圣介紹。

      自2019年以來,為更好地修復熱帶雨林生態,讓國家公園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性保護,海南對涉及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的村莊啟動生態搬遷。截至目前,白沙、五指山、東方、保亭4個市縣均已完成生態搬遷安置點建設,共有400多戶1800余人搬出了大山,住上新居過上了新生活。而在世代曾經居住的大山深處,沒了人為侵擾,藤蔓盡情攀附,林木更加蔥郁,飛禽走獸也迎來了更為寬廣的棲居天地。

      同樣搬離的還有雨林深處的水電站設施?!耙亚逋溯爡^5座小水電站,其中有3座在核心保護區范圍?!焙D蠠釒в炅謬夜珗@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副局長鐘育飛介紹,這5座小水電站涉及南繞河、南叉河和雅加河,現已100%完全恢復生態流域的原狀。

      而在整個國家公園轄區,需有9座小水電站完成退出,需整改的22座小水電站已有17座完成整改,其余的將在今年內全部完成整改。此舉不僅有效地維護了大自然生態的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還能讓更多水生物得以回歸,更好地繁衍生息。

      讓雨林秘境可親可近

      雨林深處,既有詩與遠方,亦有生態“變現”。

      近年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堅持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理念,合理規劃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保護管理方式。同時,統籌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關系,開展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工作,拓展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推進“園內園外”“山上山下”協同發展,探索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在五指山山腳下的水滿鄉毛納村,今年中秋國慶,又有不少游客到訪那間古樸的“和茹手工茶坊”,女主人王菊茹在店里展示紅茶制作工藝,并熱情邀約游客品茶、聊敘。就在9月底,毛納村文旅項目運營投用,包含游客服務中心在內的竹屋廣場設有黎族服裝換裝體驗、村史館、書屋、主題郵局等旅游新業態,同步推出雨林大葉茶、國潮服裝、篝火長桌宴體驗等。目前,毛納村正在加快茶旅、文旅融合發展,凸顯雨林生態、黎苗文化、茶葉產業等地區特色,支持村民開展農業生產觀光體驗、餐飲、民宿、民俗文化展示等。如今,這里的鄉親自稱為“公園人”,“茶葉飯”“旅游飯”“生態價”等新詞匯已融入日常生活。

      地處霸王嶺腹地的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曾是海南省最偏遠最貧困的鄉鎮之一,依托全省首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優勢,于2019年初啟動“黎花里”文旅小鎮一期項目,以打造 “中國第一黎鄉”為目標,以“一步一里一風情,一草一木黎家情”為主線,著力從茅草屋等當地黎族百姓的歷史變遷、生產生活中尋找素材和靈感,推進打造“詩里畫里”三派村、“歌里酒里”浪論村、“時光里”洪水村。同時,串聯大溶洞、舊石器遺址等景點,引得不少游客跋山涉水而來。

      百花瀑布、天琴樹、百花天池……位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海南百花嶺熱帶雨林文化旅游區,可謂集雨林、飛瀑、溪流、溝谷、奇石、黎苗村寨等各類生態資源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現已躋身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Q

    本文Hash:d9e7003dd1ddcb2e5d2b53981b873b41b7f5180b

    聲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