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百萬年,千萬年,億萬年……常常是人們用來描述喀斯特地貌生長形成所用的時間單位。從大自然滄海桑田的變化中,我們可以一眼萬年,感受到人類歷史的縱深和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珍貴。
俄賢嶺被譽為“東方小桂林”。
位于海南島西部的東方市與昌江黎族自治縣交界處的俄賢嶺,有我國最南部的熱帶石灰巖集群,有“東方小桂林”之美譽。這里奇峰林立,洞穴變化萬千,擁有著約160平方公里的海南最大面積的喀斯特地貌生態環境。本次探訪的娥娘洞,就藏身于此。這兒不僅有獨特的生物種群,更有難尋的石灰巖溶洞資源。
娥娘洞:洞中有獨特的生物種群
說難尋,是有依據的。此嶺共有山峰9座,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6座,其中最高峰的海拔超過1200米。數年前,不少科研人員為了研究需要,組隊前往,只為一探洞內奧秘。??诋z榃濕地研究所的所長盧剛,便是其中之一。
身在娥娘洞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中。
“溶洞隱藏在山體中,山路崎嶇,洞口較小又隱蔽,一般人很難發現?!北R剛曾多次進入洞內,與科研人員一起進行生物調查?!霸谧o林員和當地村民的帶領下,仍然在難走的山路中行進了2個多小時,才順利找到洞口?!?/p>
娥娘洞開發前,洞內還棲息著大量的蝙蝠,當地人稱之為蝙蝠洞。記者從當地老一輩的村民口中得知,娥娘洞最初是村民上山打獵避雨時發現的,被發現時洞里的蝙蝠數量極多。
上世紀60年代,因物資匱乏,為解決家庭溫飽,每年4月至5月,村民都會成群結伴,到溶洞里住上3至5天,以獵捕溶洞里的蝙蝠來維持生計。而后至90年代,當地政府得知溶洞里有蝙蝠,便派農業技術員前去考察,發現溶洞里蝙蝠數量驚人,還有大量的糞便,完全可以就地取材,為村里農田和果樹提供肥料。
總之,不論何時,這座生態寶庫都以不同形式,滋養著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民。
對盧剛而言,最吸引他的還是洞中獨特的生物種群。洞穴里,除了蝙蝠,還有馬陸、弓背螽、蚰蜒和螃蟹……其中,除螃蟹外,其它都是適應了在洞穴生活的洞穴特化物種。在這兒,他們還發現了類似于大洋洲“洞穴發光蟲”的獨特物種,據觀察和推測,它們可能是一種雙翅目的昆蟲,能吐出帶黏液的絲線,等待飛蟲自投羅網。
俄賢嶺:喀斯特地形寄生獨特貝類
上山前,聽到如此之多娥娘洞的奇聞軼事,記者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腳步。于是乎,在護林員的引領下,踏林間清幽木棧道而上,開啟了深山雨林的探尋之旅。
俄賢嶺上的海南樹蝸牛。
娥娘洞位于俄賢嶺九峰中的主峰的半山腰。放眼望去,整個山脈都呈現著典型喀斯特地貌,由二疊系石灰巖構成的山體上,隨處可見裸露的巖層,近距離觀看,許多不規則孔隙遍布其中,用手細細摩挲,指腹間傳來粗糙的質感,似乎是貝類生物的殘骸。在記者凝視石灰巖表層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一只不知名的螺緩緩地進入視線。
俄賢嶺上的植物。
“這是石灰巖上寄生的煙管螺,在這里很常見,離開這里卻很難找到?!倍碣t嶺管護站管理員張智華得意地說,在俄賢嶺,最為獨特的生物就是貝類,這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特有的陸生和水生系統。
夏日炎炎,在密林間穿梭,蟲鳴唧唧,溪流如絲如帶,繚繞林間,和滿目的翠綠相得益彰。
行至半山腰,一行人早已大汗淋漓。倏地,一陣如夏日空調般的涼風,撲面而來,原來,已經到了溶洞洞口。洞的入口矗立一天然巨石,儼然一美貌女子的側面,那就是傳說中的“娥娘”。
探訪溶洞:洞中有洞 洞洞相通
石鐘乳、石瀑、石筍……洞內最為寶貴的天然資源,也是此行探訪的重點。
究其形成原理,海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趙志忠解釋:可溶性巖石與地下水和地表水發生化學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稱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CO2+H2O+CaCO3?Ca2++2HCO3-,而且這個化學方程式還是可逆的,往右是巖石溶蝕過程,可形成地表溶蝕地貌和地下溶洞;往左是巖石堆積過程,形成石鐘乳、石筍等。
娥娘洞呈東西走向,曲徑通幽,輾轉曲折,一眼望不見頭。如今,洞內可游覽的路線約800米,內設3個石廳,結合“三月三”“娥娘”的民俗和傳說故事,溶洞被規劃為:娥娘迎賓、九峰秘境和仙境人間三大主題。
繼續在洞內一探究“境”,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中。洞內霓虹燈不停變幻著,石鐘乳、石筍、石瀑也被襯得各具其形,千姿百態,耐人尋趣。光影場景讓人恍惚,遽然,眼前有黑影一掠而過,伴隨著一陣尖銳而短暫的鳴叫聲,瞬間已然不見了蹤影。
“是蝙蝠,它們喜歡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待著,隨著洞內的開發,人流量增多后,洞內的蝙蝠越來越少,它們往更高的溶洞去了?!睆堉侨A說。
一路的行進中,耳旁始終縈繞著水聲。原來,在石廳下面,還有流水旋轉。細觀洞內,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仿若巨大的迷宮。沿著路標通過狹窄的甬道,眼前豁然開朗,洞內高至數十米,腳下是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小池潭,上邊修建了玻璃棧道,腳踏之處,像是踩進了七彩瑤池。
有研究以為,娥娘洞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洞穴曾是地下河通過的古地下河床,其流向為自東向西,在現有洞口處流出地表。由于地殼抬升及構造運動作用,地下水下切,溶洞下面又形成了新的地下河。
洞內游覽約30分鐘后,一束光照射進來,打在了眾人臉上,耳旁的水聲也戛然而止,溶洞的出口便到了。
俄賢嶺未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景區的開發與保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趙志忠認為,俄賢嶺喀斯特地貌比北方寒旱地區的喀斯特發育要好,與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區的喀斯特地貌相比,發育階段更早,具有一定的開發與研究價值。
在2016年,東方俄賢嶺景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經營管理。2022年1月,景區正式開門迎客。
“建設是在滿足旅游需求和環境保護的雙重要求下進行的,在結合景觀、景點的自然美和完整性的基礎上,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睎|方俄賢嶺景區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立峰說。
俄賢嶺喀斯特地貌。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目 前,溶洞開發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因此,在即將開發的二期工程里,景區還計劃設置小型的溶洞地質科普博物館,利用展覽櫥窗,陳列具有代表性的鐘乳石樣品,配合圖文介紹,讓游客對喀斯特地貌有進一步的了解。
“我們將增加鐘乳石展示柜,采用塑石包裹洞壁,在洞壁上預留凹槽,放置鐘乳石、石花等自然景觀,配合燈光,參考浮雕、巖畫等表現形式,旁邊輔以簡明圖畫、文字介紹相應自然景觀名稱以及形成過程,游客通過閱讀、觀賞,更加直接、全面了解喀斯特地質地貌,從而增強保護意識?!绷至⒎逭f。
《俄賢嶺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顯示
俄賢嶺是省內現存面積最大
原生狀態保存得最為完整的
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喀斯特地貌原始熱帶雨林
涵蓋種子植物767種
珍稀瀕危植物26種
延伸閱讀
喀斯特地貌上的珍稀植物
《海南珍稀保護植物圖鑒與分布特征研究》的作者、海南大學教授楊小波認為,在海南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巖地區,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和不同的降雨量,發育有季雨林和熱帶雨林,較大的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巖地區為季雨林和熱帶雨林的過渡區,蘊育出較多的海南特有植物和分布較多的珍稀保護植物,《海南珍稀保護植物圖鑒與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的111種植物中,桫欏、壩王櫟、海南粗榧、青皮、降香檀、蕉木、囊瓣木和多種蘭科植物等保護植物都在該地區。
本文Hash:0228b076ce54185a83927765dc982641ff8b143b
聲明:此文由 沐 沐 分享發布,并不意味嗨游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